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北京市西单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通识教育让大学生“强筋壮骨”


时间:2019-10-03 09:36:19  来源:  作者:

这个学期,同济大学安排了8位院士为新生们联手打造“金课”,并让新生们能够自由选择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开启通识教育改革相配套的,是同济大学新生院推出的另一项人才培养改革举措:2019级新生全部按照大类招生,入学后没有专业身份,将在由10个特色试验班组成的八大学堂,接受大类培养。
据介绍,在同济版通识教育中,除了常规的板块课程外,通过优中选优,最终遴选一批带有“同济烙印”的基础专业课,组成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诸如建筑、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海洋……所有这些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角度衡量,都是学校当之无愧的“金课”。而“同济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第一步就是将这些“金课”打包,供学生自由选择,形成宽口径、跨专业、高质量的基本面。同济大学针对所有新生的通识教育,承载着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真正的学科兴趣,从而选择心仪且适合的专业。
笔者为“同济版通识教育”的金课课程表尤其是其所承载的育人目标而点赞。同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表,应该说是尽了最大可能将“水课”挤了出去,相信入选“同济版通识教育”的每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能让学生有很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
记得曾有一位大学教授说过,一个大学生,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原来属于哪个系、哪个专业,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都必须学习自然科学,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有了完整无缺并可不断扩展的知识链接,才能在创新实践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这样的观点正呼应着当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打通“知识链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培养专才与通才互相融合的新型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学科分裂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给大学生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大学文化本质表明,大学教育不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是每一现代主体“进入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从一开始就赋予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以核心的地位。
以文科类大学生为例,重视和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科技知识教育,提升其知识结构中的科技含金量,是否必要?对此的回答应该是:非常有必要。如今的文科类大学生,虽然其人文社科知识积淀仍需不断加强,但与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相比,文科类大学生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相对贫乏、相对欠缺这一“软肋”,往往使他们心里底气不太足。特别是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单位与高新技术行业就业的文科类大学毕业生对此感触更深。虽说“术业有专攻”,文科类大学生似乎不必而且一时也难与理工科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一争高低,但不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应该是大家都具备的共性:即应是具有不断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意识与基本能力素质的人,应当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事实上,所有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教育,都应激励学生抱定学术宗旨,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因此,旨在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整个教育体系中权重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言,无疑将占据核心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本质的真正回归,既不是对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各种应用知识的简单贬低或削弱,也不是在现有知识传授体系原封不动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通识教育课程”,而应当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专业和所有层面,建构起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
当今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似乎都有些被“格式化”了,缺乏多样性的创新素质。这种人才培养的“格式化”模式沿袭多年,现在应该到了对这种“格式化”模式的利弊得失“洗洗澡”、“治治病”的时候了。当下与未来大学在教学和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克服和有效地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格式化”。专业学习成绩虽然优秀但缺少见解、创新乏力、只会人云亦云的学生,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最期待的和刻意要培养的优秀人才。
当今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大批适应和支撑社会发展与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我们的大学经年累月地、辛辛苦苦地以职业训练“批处理”方式培养出“格式化”的毕业生。虽然社会对经职业训练出来的“螺丝钉”人才也有着很大的需求,但他们往往只能是现有就业岗位的消费者,而很难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富有创新活力与潜质的人才。
大学如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长期践行的一大命题。达到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短期内可能不会马上见效和大面积地获得成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地探索,持之以恒地践行之。
无论文科类还是理工科类大学生,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文理贯通,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敢于问津以往被看做“不搭界”的知识领域。考进未来的顶尖级、大师级人才都应该是文理兼通、博学多才的。至少有一点要确认,即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不仅关系到能否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关系到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北京市西单
Copyright © 北京乐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1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