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9-06-26 10:05:00 来源: 作者:
笔者日前参加了新中国70年家庭教育经验与反思研讨会,聆听了专家们对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会上,专家们呼吁,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求父母切实担起教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给予家庭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指导。
此种观点针对的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客观现实。有的父母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过度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等的渗透;孩子自主意识较差、缺乏感恩之心、与父母关系冷漠等现象并不少见。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反差: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等城市,父母极其重视教育,在教育投入上不遗余力,大都给孩子报了辅导班。在培训机构门口,往往可见一边等待接孩子、一边埋头看手机的父母。而在边远农村,不少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隔辈抚养,众多留守儿童处于散养、缺乏关爱的状态。
这些都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状态,都无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则是家庭教育没有在正轨运行,家长在教育观和教育行为上没有尊重教育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亟待走向科学化,需要将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识上升到社会共识的层面。
当下,家庭层面需要着重把握的教育常识,首先是父母要有责任意识,即在孩子0—3岁与他人建立依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要拿出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将陪伴孩子的权利轻易让渡给他人。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尽量克服困难,把孩子带在身边,终究是让孩子收获快乐童年、增进家人情感和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其次是父母要有学习意识,懂得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不要轻易把教育孩子的权利让渡给他人,尤其不应用培训班填满孩子的童年。大量事实证明,有父母陪玩、共读的孩子,比泡在培训班里长大的孩子更快乐、更有后劲。再其次是父母要有放手意识,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学会给孩子自主探索、自我反思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过于强势,与孩子硬碰硬。适时放手,符合教育规律,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父母心中有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就能把握好自身行为的尺度,就能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教育阵地,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更为艰巨。可以说,孩子心性如何、能否成才,更多的时候取决于父母自身的素养、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内部的文化氛围。
父母有教育常识,家庭教育做到位,也有助于带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改变。如果家庭教育做学校教育的事,不是把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孩子心性和价值观养成上,而是放在孩子智育上,父母常年每天费心费力辅导孩子写作业或代替孩子写作业,无疑会导致不良后果。实际上,学校教育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为未来走进社会做准备。社会教育则是不同部门、机构通过给予专业支持和专业帮助,开阔孩子视野,搭建各种平台以帮助其发展潜能。特别是让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困境儿童得到及时帮助,让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都是教育常识的范畴,都倒逼家庭、学校和社会达成共识,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与教育目标,找到共同语言,形成育人合力,进而打造理想的家庭教育氛围,更好帮助孩子成长。
当下,每个家庭都格外关注孩子的教育,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社会层面也在呼吁营造良好家风。进入新时代,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只有父母尽职尽责,遵守教育规律,千千万万个家庭才能更好地培育优秀的孩子,才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对育人理念、方法有共识,对教育规律能自觉践行,未来的家庭教育才有望得到更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