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8-10-13 10:33:08 来源: 作者:
成都市常住人口有1600多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平原、丘区、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像一场中长跑。”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晖说,如果把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比作一场中长跑,目前的成都正在全速前进阶段。
2003年到2008年,是“起跑期”,在此期间成都抓住资源配置这一突破口,实施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代表的八大措施,并在2008年至2009年实施教育灾后重建工程。
2009年4月,成都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进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期”。
2013年,成都市全域19个区(市)县一次性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速前进期”。
2013年,成都在市级层面形成了“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6个一体化为核心的实践模式。
“市域统筹定标准、补差距,县域为主保基本、保落实。”戴晖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这样的思路下,成都又在6个一体化实践模式基础上,构建起教育机会公平均等、资源配置动态均衡、质量水平全域共进、管理方式创新融合的“市域统筹”四大新机制,驱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转型升级。
在哪儿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教育机会公平均等城乡学校规划“一张图”
黎锐是成都铁中府河学校八年级学生。2012年,他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成都,并入读成都铁中府河学校。去年,黎锐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中小学学生击剑公开赛,取得了初中组男子佩剑个人赛第八名的好成绩,登上了国际比赛的领奖台。
“以前,击剑运动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从未体验过。”黎锐告诉记者,来成都上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以前从未想到自己可以参与击剑运动。
铁中府河学校是成都市金牛区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地处成都市三环边,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80%左右。
在成都,和黎锐一样,很多跟随父母进城的学生实现了“有学上”。成都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成都每年保障超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0%的随迁子女入学,且其中超过90%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和成都市户籍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各类教育政策和福利。
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成都市还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阶段“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包括义务教育的“三免一补”“免除住宿费”“营养改善计划”“鸡蛋牛奶工程”“育苗计划”等近30种资助类型。2013—2017年成都市资助总额达到56.3亿元,年均资助额一直保持在10亿元以上,确保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
要实现城乡处处都能“有学上”“上好学”,除了构建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学校标准规划的统一也尤为重要。
“我们建立起了一套符合成都实际的地方教育办学标准,这是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参照系。”戴晖介绍,立足实际,成都在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崭新的、现代化的成都教育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制定和出台《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设计和设施设备配置基本要求》《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等文件。在国家、省、市已有标准基础上,坚持“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原则,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构建起五大类24项教育行业地方标准。
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规划局启动了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对成都全市22个县(市、区)进行统一规划,希望以“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的思路,共同打造“优教成都”。同年12月,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公建配套学校必须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交付使用”的“三个优先”原则,确保规划能够落地落实。
项目建设告别“财政短板”
动态倾斜与调整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
“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中,全县教育装备提升总资金9934万元、环境改造资金200万元、运动场改造共投入资金3395万元……”说起近年来教育的投入,蒲江县教育局局长杨忠云很是高兴。而作为成都西南边缘的农业县,蒲江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成都1%,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