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8-07-09 15:15:35 来源: 作者:
京沪基础教育快线论坛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一年两度论坛活动,至今已经开办了九个年头,论坛邀请全国部分省市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行政领导、一线校长和骨干教师就当年基础教育变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对话和学术交流,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个要求,聚焦了学校中最基础、最寻常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学习。因而本届京沪基础教育论坛主题为“为了公平与质量:聚焦学习的学校变革”,由江干区教育局主办,杭州凯旋教育集团景芳中学承办。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熙所长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杨小微所长以及他们带领的团队,复旦大学徐冬青教授,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费蔚,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仲弘,杭州市凯旋教育集团严国忠理事长和张晓娟副理事长等。
开幕致词:欢迎·期许
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费蔚代表江干区教育局向来访者表示欢迎并致开幕词。费局从江干区教育局的整体办学理念出发,细致阐述了江干区教育局在加强对区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中所做的尝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新共同体。她肯定了几年来凯旋教育集团在华师大基教所科研团队引领下,以共建、共享、共融为追求,建立集团运行的八连运作机制,以课程建设、课堂转型为支点,撬动教育改革的瓶颈,不断提升办学内涵的有益尝试,使得旋教育成为江干区内改革最有活力的区块之一。
华师大基教所黄书光副所长在开幕致词中详细论述了本届论坛的整体规划,特设“上海时间”论坛和“北京时间”论坛,旨在探明古都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以期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中取长补短,互学共融。让本届论坛真正成为传承文化、开拓新知的理论阵地,成为古今学术联合、中外文化融通的基础教育深度变革的重要平台。
“上海时间”专场呈现:小学·初中
小学专场:儿童哲学助力思维发展
景华小学郑丽敏老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融合儿童哲学课程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开设了一堂儿童哲学《中彩那天》,郑老师围绕“留车还是还车”的道德难题入手,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铺垫,郑老师又以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中奖的是没有写K字的那张票呢?父亲该怎么做?”思维的延伸度层层递进,学生思考步步深入。春芽实验学校金晶老师执教的是儿童哲学绘本《勇敢的克莱西》,金老师将绘本的演绎以分阶段解读的方式,步步推进,启发学生思考,她先提出“如果你是克莱西,你觉得跟别人一样好呢,还是不一样好呢?”用座位变换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思考和观点。金老师这堂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课,是借助绘本寻找适合学生的思维生长点,构成学生自己意义世界的有益尝试。
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和费蔚副局长都对两堂课作了精彩点评,既肯定了两堂课所传递出来的对于儿童哲学课程推进的思考,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们提到,当下的学科教学要进入变革的时代,尝试从课程的角度做一些有为的尝试,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真正尊重儿童的选择,做好适度的引导,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提升孩子思辨的能力;不同的思维能力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引领,在教师教育教学思维中,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提升。
初中专场:学法指导增进意义学习
景芳中学金璟老师以一首欢快的《采茶舞曲》带领学生们走进她的国际理解教育课《TEA》。金璟老师将听力与朗读相结合,辅以音调指导,使学生熟知茶叶种植地点、采摘时间、具体功效等内容。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如何泡茶,并让在场嘉宾品尝学生们泡的茶。金璟老师将中国的茶文化与国外的咖啡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多方位地看待中国的茶文化。景芳中学高建锋老师的数学学法指导课更是生动有趣,开篇的四个题目便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有想法,答案无唯一”的学习道理,而整堂课以“认识、理解、应用”为主线,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对比为主要内容,“有争议,找定义”“要求系数,忽视函数”“化归思想忆熟悉,类比思想找异同”“变量之积都是系数”为四个节点,在反复练习、研讨中深度学习理解反比例函数。
景芳中学陈金兵副校长向领导代表们分享了景芳中学学法指导课程开发思路:以提升学习力为出发点,以核心习惯不聚焦、思维方法靠直觉、反思学习缺策略为问题驱动;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维和多维的关系、通用和学科的关系为操作点;以导师团、学力课、主题词(自主、结构、联系、比较、辩证、融通)三大专项建设为发展点。会后,陈金兵副校长与北京等外地代表就疑问点进行了交流研讨,共享景芳学法指导课程成果。
“北京时间”论坛进行时:变革·发展
经过“上海时间”的课程研讨,“北京时间”的教科院团队不禁发出了“向上海团队学习!感谢杭州同行支持!”的感叹,并与我们分享了北京学校的教育现状。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的乔红校长以“立足童蒙养正、注重家校协同、促学生快乐成长”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史家集团以家国情怀培育为底蕴,以学无边界为路径的系统育人模式,将“一日常规”“一周启蒙”“一月陪伴”“一季绽放”“一年养正”贯彻落实到一年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不断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深处。史家小学宋菁老师着重向与会者介绍了以“书友课程”“学伴课程”“社团课程”“共美课程”“团队课程”五大板块的伙伴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在伙伴校园中相交同创、互促共生。
马焕老师从妙峰山民族学校为全体与会者带来了一缕独具特色的教育之风,主张“开发教育戏剧课程,给学生一个幸福童年”。教育戏剧与不同学段教育内容相结合,与课内课外生活相结合,内容设计体现螺旋上升,有序安排、层层递进,使得教师职业素养得到加强,学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学校一江春水不再东流。
“构建中小衔接课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兴寿学校刘志好老师的演讲主题,以“理念衔接”“教研衔接”“特色课程衔接”为主要内容,传达出以理解、运用、思维、审美为内容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形成全局意识、加强中小学教师流动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是兴寿学校理念衔接的落脚点,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分组教研、联合教研,语文衔接课、书写比赛活动、读书活动等特色课程衔接中小学校园生活。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教研室主任孙震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扶持学校特色课程,引领教师抬高视野,促进我区教育优质发展”的具体做法,分别是:以一位教研员带领一个团队的方式提升办学质量促进优质发展;以开发优质课程、促进特色发展的方式扶持特色课程建设;引领教师抬高视野,主动挖掘自身价值。
大咖引领:不一样的学习,更好的教育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熙所长,向与会者展示了以“学习动力研究”“学习风格研究”“ASK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图谱,带领大家从“从经验走向科学”与“从设想走向行动”两方面去了解“立足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新探”,并分享了国内外研究新趋势,希望不一样的学习,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
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书光副所长所作“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的本土化办学探索及其价值”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陈鹤琴与陶行知等教育家办学的探索过程,全球化视野乃是本土化探索的必要前提,先辈们本土化办学的探索对当代区域教育“城乡一体化”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其中所凝聚的“活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中国教育学的创生夯实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杨小微所长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报告,将我们的目光再次转回到现代教育。他着重介绍了城乡统筹的成都模式:“信息化、标准化、均衡化”三化联动,“权利保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三制并重。对接2030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可持续发展,对接2035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教育现代化,而基地学校建设需要现代化标准(赋权、公平、效能、生态)的引领,重庆的“立足两点、建设两地、实现两高”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经验之石。
大数据时代已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下,基础教育该如何迎接时代的浪潮,接住发展的契机,让创新与发展在学生心中扎根,这是需要全体教育人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践行者,我们将一直走在变革的路上,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开阔的心胸,更沉静的心态,扎实合作,让意义融进每一天,让成长发生在每一次意义学习的当下。